时间:2025-03-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实地考察组对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南京大学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3月28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将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会上将同步启动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第三批博士后进站仪式。这场会议恰似一扇回溯时空的窗口,映照出这块红色地标十年的科研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3月,历时两年创建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获批,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单位引发广泛关注。该中心是由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致力于打造高校和革命纪念馆协同共建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新型专业智库,并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早在2022年4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就携手南京大学启动平台创建工作,从2023年北京评审会的激烈答辩,到同年5月国家部委联合考察组的实地踏勘,最终在革命文物研究领域摘得“国字号”桂冠。
回溯至2015年9月,依托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成立的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犹如第一粒火种,点燃了传承英烈精神的“红色引擎”,开启了雨花台红色文化系统研究的学术征程。2023年4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跻身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实现了从市级重点新型智库到省级重点培育智库的提档升级。
从基础研究到智库建设再到国家级平台搭建,从首批5名、第二批3名到第三批3名博士后的次第入驻,这场十年的科研攀登恰是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最生动的“雨花台实践”。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市委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部署要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雨花台红色资源,激扬开拓前进的信仰力量。
革命纪念馆是资源富地、文化基地,高校是创新重地、人才高地,馆校合作开展革命文物研究具有广阔空间、巨大潜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大学之间,不仅地理相近,更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上拥有着难以割舍的红色记忆纽带。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由着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红色底蕴深厚。如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作为百廿名校,南京大学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有15位革命烈士长眠在雨花台;1947年5月,由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等学校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运动被毛泽东同志肯定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同时,作为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南京大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优异,学科基础雄厚。中心所依托的信息资源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国内名列前茅。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大学红色渊源深厚,依托学校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纪念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是双向奔赴、相互赋能之举。”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刚评价。
中心秉持“守正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共享、动态调整”的原则,以助力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使命,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的革命文物研究新格局,打造红色资源创新研究高地。在革命纪念馆研究方面,成功出版了行业首部发展报告《中国纪念馆发展报告·2019》,编写了行业第一本大型工具书《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还出版了《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论》《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报告·2022》《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江苏省纪念馆发展报告·2020》《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报告·2020》等创新性着作,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在决策咨询方面,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性“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参与起草和修改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高质量完成国家文物局委托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基地遴选与管理办法》《推动新时代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等决策咨询项目。参与起草全国首部保护具体烈士纪念设施的“点”上立法——《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从地方实践场跃升为国家决策的“红色样板间”,这些扎根本土、观照全局的探索为革命纪念馆事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库参考。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精品成果产出为基础,推进实施科研项目化管理,以项目载体强化文化工作的无形力量和有形效果,深化以明确责任为前提、以执行落实为关键、以效果评估为抓手的科研工作格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永清表示。
革命文物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南京大学持续深耕、创新突破,交出了一份系统推进、多维融合的亮眼答卷。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和革命纪念馆重要论述的研究和阐述为核心,以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引领,中心在探索构建革命文物和革命纪念馆自主知识体系基础上,深耕革命文物系统研究与价值挖掘,将革命纪念馆事业研究和高端决策咨询作为特色,将大数据与智慧纪念馆建设作为驱动,建设全国一流、全面一流、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智库。
在组织机构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明确各自职责,落实《中心章程》。双方将中心工作列入各自年度工作计划,纳入评价考核体系。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中心建设配备专门办公地点,南京大学也将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准配置办公场地、运行经费,单列博士生和专业硕士招生名额,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双主任制,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和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刘斌拟任中心主任,设立学术委员会,拥有理论研究部、决策咨询部、人才培养与交流部、实践推广部四个业务部门。
在研究团队上,将组建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炳林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聘请革命文物研究权威专家为学术委员,形成了“强核心、大外围”专业团队。围绕重点研究领域,依托学术带头人,设立红色资源研究室、革命纪念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更新、实践创新。建好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广纳优秀青年人才,已招聘3批次1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通过将博士后人才发展与纪念馆专业人才“雁阵式”培养相结合,形成“1+2+3”链式培育机制,即1名博士后、2名博士后合作导师、3名助理研究员结成学术研究共同体,产出一批高水平红色资源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馆校人才资源、智力优势整合。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质量是衡量一家革命纪念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革命纪念馆事业发展的基础。馆校合作有效提升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革命文物领域的发展储备了更多人才资源,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王炳林表示。
学术研究是实现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中心注重以科研工作创新为试点,努力推动各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业务创新、工作提质。聚焦“红色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等主题谋划决策咨询研究选题,策划撰写系列决策咨询报告,深挖红色资源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价值,为纵深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探索新路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深耕理论研究、深化内涵挖掘,为构建中国特色革命文物研究话语体系牢固基础。”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馆员、博士研究生刘志亮说。
此外,为更好弘扬红色文化和推进思政教育,中心围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实践推广和人才培育“四个协同”创办了《红色资源研究》,内刊设置红色资源理论研究板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决策咨询板块、红色资源实践推广板块、革命纪念馆人才培养与交流板块,力争办成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重要信息交流传播平台。
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在传承、保护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全面展示雨花英烈事迹的专题性革命纪念馆,如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信仰的故事,推动红色资源与教育联动、与时代融合,让革命精神的信仰力量在新征程上接续传承?
“雨花台烈士群体特征鲜明,具体表现为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党内骨干多、殷实家庭多、年轻烈士多、学历层次高,他们的精神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义利观、公私观、苦乐观、荣辱观。”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刘斌说。
2019年11月,由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发起的综合性革命文物征集活动——“红星计划”正式启动。当年,雨花台首次开展境外史料征集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查找史料。至今共征集到在莫斯科学习、工作的雨花英烈档案资料和相关文献共计7360页。2016年清明节期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启动“红色文化看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此后近3年里,寻访人员奔赴北京、吉林、云南、贵州等近20个省市,行程5万余公里,对60余位雨花台烈士亲属进行抢救性口述史采集,挖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形成了约40万字的采访手记。在充分整合雨花台文物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雨花英烈史料”丛书,包含家书、日记、诗词、文集等多册,《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雨花忠魂》纪实文学,《初心永恒——雨花英烈话语解读》等一批史料编研精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文艺创作亦是传承英烈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关键途径。推出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原创历史话剧《长明》,动漫剧《丁香花》,以及百集系列广播剧《烈火芳华——雨花英烈传》等多元化文艺作品。同时,积极利用媒体资源,与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在《国家相册》《国家记忆》等栏目中推出《绝笔2》《北平五烈士》《雨花台家书》等雨花英烈题材纪录片,进一步拓宽雨花台革命文物的传播渠道,提升其社会认知度与媒体影响力。
依托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校地融合、馆校协同坚持教育为“本”,铸牢信仰之魂。中心构建“雨花思政”场景化、多元式教育教学体系,为高校思政课程开发通用的革命文物多媒体资源包。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试点,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读本,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运用革命文物实物和革命文化题材短视频。设立革命文化传习所,打造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中小学德育课堂。同时,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推出《传承——雨花英烈精神读物》(中、小学生版),与北京大学合作编创《雨花英烈》系列绘本,推出系列社教项目等,积极构建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格局。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中心将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实践,践行“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精神滋养,把革命文物升华为时代丰碑”的庄严承诺,不断深化馆校合作、推进创新实践,为助力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启示,为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用好用活丰富红色资源贡献更大智慧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