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彻底刷新AI认知这本书真的被低估了

时间:2025-05-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前段时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的不少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他在其中澄清了许多对AI的常见认知偏差。这些观点,他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反复强调,并系统出现在他主编的《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中。

  朱老师指出,对算力的片面强调造成算力资源浪费,更束缚了我们的认知。正如《立心之约》中就特别指出的,通用人工智能一直存在两种核心范式的竞争:

  。乌鸦范式强调“小数据、大任务”,而当前主流的“鹦鹉范式”人工智能则依赖“大数据、小任务”,通用智能的未来应从高效、低耗、类乌鸦式的学习机制中汲取灵感,而非一味扩大数据与算力投入。

  。这也是《立心之约》中“立心”的内涵,在这个科技高速演进的时代,理解人工智能的机制和本质,比崇拜它带来的“奇迹”更重要。

  这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视角与循序渐进的结构,每章都围绕“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的理念展开,既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关键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认知推理、智能机器人等),也引导读者思考AI背后的哲学、人文与社会问题。

  此外,书中引入仿真世界的概念、展示AI在艺术领域的可能性,并结合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历史与布局,拓宽了读者对AI发展路径与应用前景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步内容在2023年以直播课程形式推出时便收获上千万次观看,后续更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名师教AI”专栏。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从多个学科交汇的基础上走向独立。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至社会各领域,对其系统学习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北京大学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引领性地位:早在2002年成立全球首个智能科学系,之后陆续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并获批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国际合作平台。

  近年来,北大不仅在前沿研究(如三维重建、人工耳蜗、自由视角视频)上取得突破,还推出了“通通”这一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以及正建设的大型社会模拟器平台,推动AI从认知模型到社会实践的深入转化。

  人工智能正逐渐从一种前沿技术,演变为重塑社会结构与人类认知方式的基础设施。从日常生活到生产决策,从文化创作到社会治理,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与智能系统共存的时代。

  在《立心之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演进图谱,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路径。在今天,理解人工智能,不仅是为了适应未来,更是为了参与未来的塑造。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