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天津的旧书市场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曾经以中老年淘书者为主的天地,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他们蹲在书摊前翻阅泛黄的纸页,在社交平台晒出淘到的绝版图书,甚至为一本老书“翻遍”半个城市。这一现象背后,藏着年轻人对深度阅读的渴望和个性体验的追求,更是在寻找一种与过去、与他人、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4月5日是个周六,又恰逢清明节假期,鼓楼旧书市集熙熙攘攘,人群中不乏年轻面孔。上小学六年级的高东渤已在一个售卖小人书的摊位前驻足了半个多小时。他运气极佳,淘到了心仪的3本《燕子李三》,这套小人书终于被他集齐。高东渤兴奋地说:“小人书里有好多故事都是绘本里没有的,我特别喜欢。我觉得淘书就像寻宝,收集过程比直接买一整套书有趣多了。”
在鼓楼摆摊多年的摊主老卢有几位老主顾是年轻人,刚上大一的梁广树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刷一天手机,感觉什么都没记住,但捧着一本旧书,闻着墨香,阅读变得深刻多了。”对学生来说,5到20元就能淘到一本经典书籍,大大降低了阅读纸质书的门槛,“淘旧书”也成为年轻人对抗碎片化、数字化阅读的选择。老卢说:“以前买书的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偏爱中医养生、书法字帖类的书籍。最近年轻人多了起来,小说、诗集和杂志更受青睐。”
旧书真正打动年轻人的,不只是低廉的价格,更是那些无法复制的“副文本”——批注、借阅卡、购书凭证……这些痕迹让阅读不再只是消费,更成为跨越时空的交流。33岁的赵越从高中起就热衷淘旧书,每个月都会到旧书市集“报到”。清明节假期他来逛书摊,收获了一本1978年竖排版的《李贺诗歌集注》,赵越说:“读古诗词我偏爱这种竖版书,读起来更有韵味,也让我离诗人更近。”多年的淘书经历中,他有过许多有趣的发现,除了常见的批注,有的书里还夹着藏书票、粮票甚至信笺。最特别的一次,是书里有一封武汉笔友1985年写给原书主人的信。“信里除了交流读书体会,还热情邀请原书主人去武汉旅游,字里行间充满期待,让我感受到‘见字如晤’的庄重,更深刻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赵越说。
4月6日一早,阳光刚刚爬上砖墙,棉3创意街区海河旧书市集的摊主已经布置好了展位。与自发形成的传统书市不同,这个旧书市集在政府指导下正变得愈发“年轻”。自2024年3月启幕以来,这里不仅每周日有固定摊位的旧书市集活动,更经常走出去,把市集带入不同的街道社区和各类活动场所。这个以“旧书+”模式打造的复古文化空间,通过主题文创、非遗体验等多元活动,已成为天津文化新地标。梁广树来自山东,他告诉记者,去年参加海河旧书市集后,他开始关注天津的旧书市场,“我觉得天津的旧书市集卖的不只是书籍,更是文化体验,特别值得逛。清明节老家同学来天津玩,我还特意带他们到旧书市集‘打卡’。”
在人气越来越旺的旧书市集,也不乏实体书店的身影。“超越阅读空间”在海河旧书市集有一个固定摊位,主理人王勇哲说:“在数字阅读时代,实体书店要发展,吸引年轻人至关重要。旧书市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政府搭台的各种文化活动对年轻人吸引力倍增,帮我们开拓了市场。”
天津的旧书市集遍地开花,形成了一套“场景化生存”新法则——通过将书籍交易融入生活场景、社交场景、文化场景,让旧书市集突破传统交易模式,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文化纽带。南开区的鲁能城购物中心把中庭变成“快闪书廊”,搭配咖啡品鉴和作家沙龙;红桥区的“以书换蔬”活动让居民用闲置书籍兑换有机蔬菜,“干花书签制作”工坊则将阅读与手作完美结合;和平区推出“城市记忆盲盒”,将老照片、旧票据与相关主题的旧书打包出售,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纸页或许会发黄,但故事永远新鲜。当年轻人在旧书中寻找过去,城市的文化记忆也在他们的手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