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慎终追远(shèn zhōng zhuī yuǎn)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时间:2025-08-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翻看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战史,太行军民在中国共產党领导下,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有力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偽军,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穿越岁月长河,赵清良——一位当年在太行山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年轻战士,如今已是年近期颐的老人。

  前不久,笔者来到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拜访98岁的赵清良。老人精神矍鑠,忆及往事思路清晰。

  谈及与战友们“像流水和疾风一样”驰骋敌后战场的往事,赵清良反復提到一个词——“打圈”。他的抗战故事,就从“打圈”说起。

  位於太行山东麓的河北邯郸山底村,是赵清良魂牵梦縈的故土。在老人的童年记忆裡,那裡有淳朴的乡风、清贫的生活,也有屈辱的血泪。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侵佔邯郸,到处烧杀抢掠。一时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疮痍满目,“村村断壁残垣,户户哭声相闻”。

  日子,在苦难中一天天熬过去。1939年冬的一个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清良,突然被刺耳的哨声和重重的踹门声惊醒。為查出“与抗日武装有联系的人”,日寇将全村老少集中到村头空地上,逐个盘问。

  “我的三叔和三婶仅仅因為长期在外地务工,口音和村裡人有些差异,就被日军怀疑是抗日分子,残忍地杀害了。”赵清良当时隻有12岁,亲人被害时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要不是父亲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真想扑上去和鬼子拼命!”

  更漫长的煎熬,还在后面。山底村所在乡镇盛產煤,為掠夺资源“以战养战”,日军在山底村附近挖了一条40公裡长的封锁沟,沿沟修建多个炮楼。在日军明晃晃刺刀的逼迫下,赵清良和村裡的年轻人去挖壕沟、修炮楼。“我们给鬼子当劳工,鬼子却加倍奴役我们……”愤怒的赵清良下定决心奋起抵抗,誓死不当亡国奴。

  1942年9月,15岁的赵清良和村裡10多个年轻人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成為太行军区五分区某团七连的一名战士。因為“反应快、跑得快”,参军后没几天,赵清良被选中担任通信员。

  “当时,因為鬼子封锁,部队供应跟不上,装备非常落后。”赵清良回忆起入伍之初的情景,“我们一天吃两顿饭,填不饱肚子就用马吃的黑豆或者野菜充飢。参军半年后,我才有了一身粗布新军装,整个连队也没几杆好枪。”

  赵清良参军前不认得多少字,刚入伍时不了解什麼是游击战,也不完全理解敌后作战的意义。他印象最深的是,作战时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常常脚不沾地,在太行山裡“打圈”跑,寻找机会袭扰敌人。

  赵清良后来得知,“打圈”是我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听说当地有个叫“朱聋子”的土匪,善於同国民党军队“打圈”周旋,便创造性地提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的游击战术,后来形成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赵清良跑过的路、打过的“圈”,比战友们还要多一些。作為通信员,他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任务,“有时连队兵力分散,要跑几十裡路去传达通知”。

  那段岁月虽然很苦很累很难,但赵清良劲头十足。在不断的学习和战斗中,他对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游击战的威力有了切身的体会,总觉得心裡特别有盼头:“只要听党的话,紧跟队伍走,就能打败日本鬼子!”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和家裡的晚辈讲起抗战故事时,赵清良常常会唱起这首膾炙人口的《地道战》。

  “神兵千百万”,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自普通老百姓。2020年,随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军民在这座“地下长城”中英勇战斗的故事。

  赵清良告诉笔者,山底村的这座“地下长城”,犹如一条抵御外侮的歷史隧道: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村民们奋起抵抗,在村中挖出一个个“抗金洞”。1942年,面对日寇残酷的“清乡”“扫荡”,乡亲们在原有的“抗金洞”基础上,挖出了总长15.6公裡、户户相通的抗日地道网。

  “我们村虽然不大,但处在敌佔区和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拉锯争夺点上,相当於晋冀鲁豫边区在抗日前沿的一道屏障。”赵清良回忆,有一年秋天,上级单位的几位领导同志秘密驻扎在山底村,日寇得知消息后,纠集大量兵力向村子涌来。

  赵清良所在部队立即前出支援,先於敌人抵达山底村。那天,赵清良在村口哨位执行警戒任务。发现敌人行踪后,他悄悄爬上瞭望塔,通过挥动旗子发出一连串紧急信号。大家看到信号后立即相互传达,官兵拿起武器准备战斗,乡亲们躲进地道。

  等到敌人全部进村,隐蔽在暗堡、树洞、房顶的八路军官兵和民兵突然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除部分残兵仓皇逃窜外,大部分敌人被歼灭。

  “当年,我们依托山底村的地道,粉碎了鬼子几十次‘扫荡’。”赵清良告诉笔者,抗战时期,山底村地道在保护军民安全、扩大抗日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底村也被评為“抗日模范村”。

  “要是没有乡亲们的帮助,我们打起游击战来是很难的。他们虽然手无寸铁,但内心十分坚定,不仅给我们提供粮食,敌人审查时还帮我们隐瞒身份。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支援我们……”回忆那段经歷,赵清良十分感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赵清良看来,正是在人民群眾这座“大山”的支持下,他们才能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像流水和疾风一样”歼灭敌人。

  “铁脚”追穷寇,歼敌线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新阶段。翻看赵清良的档案材料,履歷表上的记载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1944年参加林西战斗,担任攻击﹔同年参加水林之战,担任追击……

  採访中,赵清良说起水林之战的经过。当时,赵清良随太行军区五分区、七分区主力向水林公路(河南安阳水冶镇至林县的公路)沿线发起攻势。在数天的长途奔袭中,赵清良和战友们英勇作战,攻克沿线一个个据点,歼灭日偽军900余人。战斗中,赵清良勇敢对敌,缴获轻机枪1挺,被团裡评為“战斗模范”。不久后,他光荣入党。

  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