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这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至黑至暗的时候沉睡之后发现早已落后西方

时间:2025-07-3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中国古代文明在许多历史时期曾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从明朝开始,中国在经济体制、科技、文化及艺术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的崛起,尤其是在明朝初期,根本原因是西方走出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迎来了生产力的恢复,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大航海时代等历史进程。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明朝却在多个方面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这使得西方逐渐超越了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要转型为近代的工业化社会,必须突破长期以来的自然经济束缚。在这一过程中,商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标志。中国古代的商业在宋元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纸币的出现、坊市制度的瓦解、工商皆本思想的崛起,以及海上贸易所带来的财政收益,都成为了商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局面戛然而止。朱元璋,作为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在统一全国后,推行了符合自然经济的治国理念,设立了一系列制度,遏制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进步。《中国经济通史》曾指出:“明代的专制主义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摧残、破坏,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拖慢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程。”

  在明朝初期,针对工商业的压制政策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户役制度、抑商政策、货币制度和海禁制度上。户役制度将全国百姓按职能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各类户籍限制了个人自由,实际上民众处于半奴隶状态。抑商政策则严格控制商人的活动,商人必须通过路引来出行,对轻微的违法行为重罚,甚至会导致家产被没收或丧命。此外,商税制度的实施及关隘征税,进一步限制了商品流通,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明朝在早期大规模使用白银和铜币作为“回赐”外国使者的筹码,垄断全国的铜银矿开采,并且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尤其是1375年发行的“大明通宝钞”,作为唯一合法的货币流通,过度发行的纸币很快贬值,百姓弃之不用,民间甚至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朱元璋强制推行纸币,导致民怨四起,直到明朝中期,才允许铜币和白银的使用。

  由于这些政策,明朝前期的工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压制。《中国经济通史》提到:“明代前期的商业极为萧条,全国各地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农村的商人寥寥无几,商业利润极低,大部分贸易为短途交易。”因此,明朝的前期成为了自宋元以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逆转时期。

  海禁政策是明朝与世界潮流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元璋规定民间不得出海,禁止与外国进行贸易,也限制了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互市。例如,洪武九年禁止了“秦蜀军民入西番互市”,永乐时期严禁棉布出口,正统年间也对瓷器出口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明朝的外交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即其他国家或民族名义上向明朝称臣,向皇帝进贡奇珍异宝,明朝则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进行回赐。朝贡国的增加带来了明朝经济的巨大损失,郑和的七下西洋就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确实宏大,但与同时期欧洲的航海运动相比,在技术上明显落后。明朝投入大量资源建立郑和船队,尽管规模庞大,但航线并未开辟新天地,航行范围尚未超出元代民间航海家的足迹;郑和的舰队也未具备横渡大洋的能力,且其船只装备的火炮技术早已落后于西方。

  与此同时,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的黄金时期。西葡两国的航海活动不仅为殖民扩张提供动力,还促进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现代银行、股份公司及证券交易所等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应运而生。尽管欧洲的航海活动规模较小,但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郑和的航行。尤其是在军事装备上,欧洲早在13世纪就开始使用铜制火炮,到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时,土耳其的乌尔班巨炮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威力。此后,欧洲火炮技术飞速发展,而明朝的火炮技术则停滞不前,直到西方殖民者到达东南沿海,明朝才意识到火炮技术的差距。

  在航海技术方面,葡萄牙早期利用阿拉伯的三角帆,能够在逆风情况下航行,并在1440年研发出多桅三角帆,使得他们的航船能够横渡大洋,技术上遥遥领先全球。而郑和的船队由于技术限制,无法有效跨越大洋。

  直到1433年,郑和的航行因资金短缺而停止,之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停滞。至1574年,明朝官员严从简所着的《殊域周咨录》虽然介绍了东南亚国家,但存在诸多错误,将苏门答腊误认为阿拉伯,将锡兰标注为暹罗。此时,葡萄牙已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明朝却误以为葡萄牙是苏门答腊的一个国家。

  直到1567年,明朝才松动了海禁政策,在漳州月港推行“一口通商”。然而,长达200年的海禁不仅使中国在与世界的接触上陷入停滞,还错过了欧洲发展的黄金时期。等到西方殖民者到来时,欧洲早已建立了资本主义体制,而明朝依然徘徊在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中,直到灭亡。

  在科技方面,宋元时期中国的传统科技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在农学、天文学、医学和数学领域。天文学作为走向近代科学的突破口,在宋元时期得到了一定发展。尤其在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天文学成就并吸收了阿拉伯的天文学知识,形成了以《授时历》为代表的天文学高峰。然而,明朝却对天文学的研究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明初实施了“禁天学”的政策。《明清文化大观》曾记载:“明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遭戍,造历者殊死。”明朝在天文学方面几乎没有创新,学术研究陷入了停滞,甚至到了明万历年间,天文学的研究仍处于完全停滞状态。

  西方的天文学改革在16世纪传入中国,但因传教士的限制,哥白尼的“日心说”未被引入,反而传播的是早已落后的第谷的“地心说”。直到明朝末期,西方传教士协助中国制定了《崇祯历书》,但即使如此,这一历法仍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天文学成就。

  明朝末期,虽然出现了《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这样的杰出作品,但这些只是对传统知识的总结,缺乏创新突破。在文化与思想方面,明朝前期也同样呈现出衰退的趋势。明朝初期,文字狱盛行,严苛的“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许多重要的文人如高启、刘基和宋濂均遭遇打压,尤其是高启,被朱元璋以文字狱处死,导致文风衰退。

  进入明朝中期,王阳明和李贽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也遭到打压,王阳明的心学两次遭到书院摧毁,而李贽的学说因批判儒家正统而被严厉镇压。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衰退也导致市民文化的没落。明朝前期,工商业萧条,市民文学因此受到影响。虽然元末明初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市民小说问世,但从1400年以后,明朝文学进入了低谷,诗词、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大多未能再现辉煌。

  总结来说,明朝前期的海禁政策和严苛的社会制度,导致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逐渐脱节,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陷入停滞。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借助大航海时代和资本主义体制的兴起,迅速超越了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文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